“小学期末数学试卷”冲上热搜:题目曝光,北京海淀这次输了

“这到底是考数学还是考语文啊?”

这几天,深圳南山区四年级期末考试的一张数学试卷在网上疯狂传播。

考试结束时,许多来接孩子的家长都没看到孩子出来。

一看班级群才得知,原来是学校临时通知,考试时间延长了20分钟。

这是怎么回事?考试居然还能延迟?

01

你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么?

没错!

exam

为啥好端端地考试要延长时间呢?

当我在网上了解情况后才得知,因为这次数学考试实在太太太难了!

展开剩余88%

有人说,这次考试的题目太多了。

原本计划的考试时间是90分钟,试卷上一共有36道题,印满了整整6页A4纸 。

光算时间的话,平均每道题只有150秒,也就是两分半钟就得解完一道题。

好多中学数学老师都不禁感叹:

“别说是四年级的学生了,就连我都做不完。”

“别说是四年级的学生了,就连我都做不完。”

还有人说,是因为题目太难,考试延长20分钟后,还是有孩子没做完。

说法各不相同,我们直接看试卷就知道了!

图源网络侵删,左右

整整6页的数学试卷,有的网友表示,同样身在南山区,他们的 高中数学试卷也才4页。

整个试卷看下来,别说四年级的孩子了,连我都疑问:这是在考啥?感觉试卷把天文地理都考了个遍。

比如这道题,让孩子读《长城谣》,然后问“四万万”到底是个啥数字?

还有这道题,让孩子进行估算,估算一段文字的字数是多少?

整张卷子看下来,每个题目都在考验孩子的“阅读理解”能力。

就连选择题也有很多需要孩子深刻理解题干文字含义才能作答,比如这道题:

题目问,这四个成语中谁发生的概率最小,其中有“海底捞针、瓜熟蒂落、旭日东升、水滴穿石”四个选项。

海底捞针和水滴穿石比概率,这还是数学题吗?

果然还是网友说得好:学的只是一粒沙,考的却是撒哈拉。

02

看似考的是数学

实际是考的语文

exam

后来有位家长花了85分钟亲自去做了下试卷。

但也只是表示:应该能及格

登上热搜后,我又去翻了翻评论区,发现大家对这份试卷看法不一。

好多人都觉得这试卷太离谱,考数学就好好考数学,干嘛整那么多复杂的阅读理解,跟考语文似的!

后来,老师在家长群里发的一段话也传开了。

简单来说就是:让孩子多读些书,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,而不是只看眼前。

这一系列事情,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清华大学的王文湛教授说过的这样一段话:

“我在清华大学给研究生教数学,可我那12岁、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学的是奥数,有些题我都做不出来。那哪是数学呀,简直就是技巧,跟变戏法似的,一个文盲变戏法说不定都能把科学家给骗了。”

“我在清华大学给研究生教数学,可我那12岁、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学的是奥数,有些题我都做不出来。那哪是数学呀,简直就是技巧,跟变戏法似的,一个文盲变戏法说不定都能把科学家给骗了。”

就算你是硕士、博士,可当你面对一张小学生的试卷时,照样会感到束手无策。

所以,很多时候教育的内卷,它不是某个人的卷,是整个大环境在卷,从而逼迫着你不得不卷。

03

为什么出现此类风格考题?

exam

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,其原因来源于社会行为习惯。

现在的人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件,每份文件都长篇累牍,如果不懂如何高效提取信息,就没办法在社会生存。

因此,考公,教资等风格均如此,衍生到高考、中考、期末考,全民都在抠字眼。

而教育局出面的解释是:考察孩子在真实场景中,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。

小时候那句“学数学也用不上”终于以回旋镖的形式打到了孩子身上。

家长不排斥真正的素质教育,它能让孩子实打实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但能力的培养,绝非一蹴而就。

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,我这里总结了一些小建议。

1、精读与泛读结合:

平时让孩子阅读数学相关的材料,对于课本上的概念、定理等内容进行精读,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。

对于一些拓展性的数学阅读材料可以泛读,快速获取主要信息,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。

2、圈点勾画关键信息:

在阅读数学题目时,养成圈画关键词、关键数据和重要条件的习惯。

比如在应用题中,圈出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,如“一共”“比……多”“比……少”“平均”等。

3、每天定时阅读:

制定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,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。可以选择在放学后、睡觉前等时间段,安排20-30分钟的阅读时间。

发布于:北京市